很多作品都写到正午锄禾,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作品感染力特地选的一个场景,而且是描写了锄禾的一般情形。《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杜预注:“野馈曰馌。”臼季即晋臣胥臣,他前往晋国的冀邑视察,看见冀缺锄禾,冀缺的妻子给他送饭吃。这个“馌”应该理解为送午饭,不应该理解为送早饭,冀缺正午吃过饭还得继续锄禾,也算是“日当午”了。明吴希贤《广寒避暑应制》:“火云阁日烧层空,炎蒸六月处处同……珠帘影动凉吹轻,琪树阴阴正亭午……红炉万国不可闯,何时炎海回秋浸。锄禾田父苦涂泥,暍道行人思息荫。”陈烓《从刘西窗诸君游义山亭次韵》:“日午锄禾人语细,云深看竹逸怀增。”都写正午甚至炎夏正午田父“锄禾”。
农民正午锄禾,主要有两个目的,不仅仅是除草:一是为了除草,尽量避免杂草再生,让它们快点失去水分枯死。《左传·隐公六年》:“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可见农民锄禾,要连根拔起,然后聚集在一起,将根去掉,不让杂草繁殖,又将去根的杂草堆在庄稼根部发酵成肥料,刺激庄稼生长。二是为了保墒。我国北方,干旱问题十分突出,保持庄稼生长所需的水分是农民秋收以前的要事。春夏之时,特别是正午,日光充足,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孔道自下而上运行,蒸发得很快,造成失墒。农民给庄稼松土,切断、打乱毛管孔道,阻断水分上行通道,可以达到保墒的效果。夏季,地表温度升高,地下温度降低,根系活力变弱,吸水吸肥能力变差,正午锄地,使热气流通到地下,可以促使庄稼根系活跃,生长旺盛。黑维强先生见告:陕北谚语有“锄钩(按:指锄头)底下三分墒”,无论天气多么干旱,还需要锄地。可见“锄禾”有保墒的作用。
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庄稼的松土、壅禾、保墒问题。《诗·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毛传》:“耘,除草也。耔,雝本也。”雝本,给庄稼的根须培土,《释文》:“耔,音子,沈(指南北朝时沈重)音兹。壅禾根也。”壅禾根的一个最重要目的是保墒,所以孔颖达给“耔,雝本也”作正义说:“《食货志》云:‘后稷始畎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畎。长终亩,一亩三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种于畎中。苗叶以上,稍耨垄草,因墤其土以附苗根。比成,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薿薿而盛也。’是说耘耔之事,‘附根’即此‘雝本’也。”能风与旱,即耐风与旱。《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说:“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原注:锄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米息。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春锄起地,夏为除草,故春锄不用触湿。六月以后,虽湿亦无嫌。(原注:春苗既浅,阴未覆地,湿锄则地坚。夏苗阴厚,地不见日,故虽湿亦无害矣。《管子》曰:‘为国者,使农寒耕而热芸。’芸,除草也)。”这里明白指出,锄禾越多越好,这项劳作不仅仅是为了除草,“勿以无草而暂停”,为的是让土地翻熟而使庄稼籽实多而颗粒饱满,出米率高。锄禾不只是除草,春天锄禾主要是松土,夏天才主要是除草,正好说明“锄禾”不只是除草。《诗经》时代已经分别“耘、耔”两个词,足见当时的人们多么重视壅禾,这都是“锄禾”的必有内容。
夏天“锄禾”,最好是选择正午。《管子·臣乘马》说:“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芸。”芸,除草,谈到暑热时除草。《吕氏春秋·任地》和《辩土》等都论述了土地保墒问题,例如《任地》说到“凡耕之大方”,其中有“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人们锄禾一定要在旱热时,这样就可以让土地肥沃,土壤疏松,这话总结了保墒的经验。夏天正午是最重要的“旱时”,所以正午“锄禾”尽管非常辛苦,但农民为了获得好收成,多“锄禾日当午”,因此古代作品多有正午“锄禾”的记载。 这种记载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既符合农民“锄禾”的一般实情,也揭示了农民种植庄稼的艰辛。
“锄禾”的“禾”泛指庄稼,“锄禾”指用锄头给庄稼松土、锄草、培根、去害虫等,不限于去除杂草,当然最主要的是松土和锄草。“禾”和“苗”是同义词,都指庄稼,所以《淮南子·本经训》“长苗秀”高诱注:“苗,稼也。”但它们的词义同中有异,“苗”指未抽穗开花的庄稼,“禾”指整个庄稼,包括抽穗开花的庄稼。《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可见“苗”和“秀”不同,“秀”指庄稼抽穗开花,“苗而不秀”指庄稼处于“苗”而没有到达“秀”的阶段,凡没有抽穗开花的庄稼叫“苗”,一直到抽穗开花的庄稼都是“禾”。《公羊传·庄公七年》:“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何休注:“苗者禾也。生曰苗,秀曰禾。”可见“禾”可以包括“秀”的庄稼。由于古人在庄稼收割之前还要松土、锄草、除害虫,“锄苗”不能包括后期的劳作,因此古人一般用“锄禾”,少用“锄苗”。
锄禾是否包括锄去一些害虫呢?值得讨论。古人非常注重庄稼的病虫害防治,从选种开始就注意这个问题,不限于锄禾。《诗经》已形象地表现了锄禾的场景,《小雅·大田》,据郑笺和孔疏,是承前面一篇《甫田》而创作的,它表面上是赞美周成王时治田穑,实有寓意,《小序》说,“《大田》,刺幽王也,言矜寡不能自存”。全诗共四章,据孔疏,第一章到第二章前三句写周成王教民治田而百谷丰茂,天下太平,反衬周幽王政治烦苛,导致田地荒芜;第二章后五句写周成王时病虫没有给粮食作物酿成灾害,反衬幽王时粮食作物虫灾泛滥;第三章前四句写成王时风调雨顺,反衬幽王时风雨不时;第三章后三句写成王时粮食大丰收,鳏寡之人获利,反衬幽王时万民饥馑,鳏寡之人无法生存;第四章写成王亲自督促、劝勉农事,反衬幽王对农耕不管不顾。
第二章说:“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这里写庄稼抽穗开花、趋于成熟时还要锄禾,展现了锄禾的场景。“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毛传:“实未坚者曰皂。稂,童梁也。莠,似苗也。”郑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尽生房矣,尽成实矣,尽坚熟矣,尽齐好矣,而无稂莠,择种之善、民力之专、时气之和所致之。”“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毛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螣,食根曰蟊,食节曰贼。”郑笺:“此四虫者,恒害我田中之稚禾,故明君以正已而去之。”孔疏:“上言谷生茂大,此言秀实之好。云众谷既秀穗,上已有孚甲,尽生房矣。稍复结粒,尽成实矣。粒又稍成,尽坚熟矣。并无死伤,尽齐好矣。不有童梁之稂,不有似苗之莠,是其五谷大成也。”稂、莠,都是杂草;螟、螣、蟊、贼,都是庄稼的害虫,除去稂、莠,以及吃庄稼根茎的“蟊”(依陆玑说,即蝼蛄)要用锄头一类的工具。据研究,喜欢吃庄稼地下茎的害虫不少,例如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根蛆、刺足根螨等。如果对“蟊”这一类危害庄稼地下茎的害虫不用锄头一类的工具,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能去掉它们,去害虫也必然应是“锄禾”的一项内容,只不过不是“锄禾”的主要内容。“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是说将螟、螣、蟊、贼用火烧死。螟、螣、贼可以寄生在“禾”或杂草之上,通过“锄禾”的劳作也可以去掉它们,既然“锄禾”是一个固定短语,那么“螟、螣、蟊、贼”也是“锄禾”时的一项工作。至少,“锄禾”应该包括锄掉一些吃庄稼地下茎的害虫。
《诗经》时代如此,后代也如此。《吕氏春秋·任地》:“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耨,相当于“锄”;蜮,也就是《大雅·大田》所说的“螣”,高诱注:“蜮,或作螣。食心曰螟,食叶曰螣。兖州谓蜮为螣,音相近也。”《释名·释用器》:“耨,似锄妪薅禾也。”(据《释名疏证补》)可见,古人“耕地”和“锄禾”都有这样一个目的,即使庄稼地“无螟、蜮”。
庄稼在田地里生长,有的茂盛,有的生长不正常,不能籽实饱满,结的籽实成为秕谷。锄禾时,遇到这些没有正常生长、籽实将成为秕谷的庄稼,也要锄掉。《吕氏春秋·辩土》:“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粃,墝而专居则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高诱注“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粃”:“粃,不成粟也。”注“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养大杀小。”可见锄禾时,不能“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粃”,将这些不能使人获得收成的庄稼锄掉。
“锄禾”还应该包括将田地的缺苗补齐。《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苗生如马耳则镞锄。(原注:‘谚曰:“欲得谷,马耳镞。”初角切。’)稀豁之处,锄而补之。(原注:‘用功盖不足言,利益动能百倍。’)”可见锄禾时,“稀豁之处,锄而补之”。
古人认为在庄稼收割之前,给它松土、锄草的时间越早、次数越多越好。《农桑辑要》卷二:“《氾胜之书》曰:凡耕之本,在于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讲到要早点锄禾。《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讲得更细致,讲到庄稼不同阶段的锄禾,锄禾的目的、工具的选择、时机的把握,锄禾的具体方法等:“苗生马耳则镞锄。稀豁之处,锄而补之。凡五谷,唯小锄为良”,可见,庄稼初出、长到像马耳那样时就要小心地锄禾,因此对锄禾的工具有选择。又说:“苗出垄则深锄……苗既出垄,每一经雨,白背时,辄以铁齿
楱纵橫杷而劳之。(原注:杷法:令人坐上,数以手断去草,草塞齿则伤苗。如此令地熟软,易锄省力。中锋止。)苗高一尺,锋之。(原注:三遍者皆佳。)耩者,非不壅本苗深,殺草益实,然令地坚硬,乏泽难耕。锄得五遍以上,不烦耩。(原注:必欲耩者,刈谷之后,即锋茇下令突起,則润泽易耕。)”由此看来,庄稼在收割之前,“锄禾”的工作越多越好,古代哪有只给庄稼苗锄草、哪有只除草的道理? “禾”必须按照“庄稼”义来理解,“锄禾”必须理解为用锄头为禾除草、保墒、去害虫等,才是正确的。
我们看到: 在训释古书时,会有不少误解。有的是显而易见的误解,这种误解容易纠正。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有的误解是隐性的,一般人不容易发觉。这种误解给释读古书带来的危害更大,更需要纠正。
· 文章原载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11期
排版:黄选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