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校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张海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猪的形象有一个从神圣到世俗的变化过程。
传统文化中,猪的形象
猪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有一个从神圣到世俗的变化。猪在史前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据有些专家的考证,古老的豕韦氏(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就是猪图腾民族,古哈尼族、傈僳族以及珞巴族都以猪为氏族图腾崇拜物。在《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郭,同彘之国,黄帝妻累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颜耳,人面豕喙,鳞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从这些原型神话中,可以看到人头猪嘴的形象。
在中国早期的龙形象中就有融合了猪头的外貌。(参见玉猪龙),后世的“龙马精神”是取代了早期的“猪龙精神”而来的。早期猪与龙的合体体现了当时人们尚猪崇猪的社会习俗,在其他相关的兽型玉器重,也可以看到吻长鼻突、双鼻孔、大头肥体的猪形特质。可见在早期,猪是神物的重要组成部位,地位也是神圣的。汉代丧葬习俗中的握玉习俗主要就是死者手中紧握玉猪,握猪”就是要在死后也带走“财富”。“冢”,许慎解释为“高坟也”,是人死的居住地,与猪同穴生死,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习俗,猪也同在穴中。可见,古代先民的生和死都有猪的陪伴。
因为其神圣性,所以猪也成为祭祀工具。猪用于祭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使用广泛,猪与牛羊合称“三牲”,一说“三牲”齐备,谓之‘太牢’。就考古发掘、文献记载和民俗风情来看,以猪祭祀最为普遍。猪骨化石比较普遍的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之中,可见猪是供奉神灵的最好祭品。《礼记·礼器》:“晏平仲祭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礼记·杂记下》:“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左传》:“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诅射颖考叔者。”《八旗通志》:“春秋立杆祭神后,祭马神二日,各用猪二;王公祭马神一日,用猪一。”祭社稷、祭祖先、祭马神、祭神诅人、祭神器,都要用猪,猪在作祭品时还有特殊的名称,“凡祭、豕曰刚鬣,豚曰月昏肥”,这些都说明猪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猪在经过了人类长期的驯化之后,丧失了野猪在野外生活的一些特点,已经不会成为人类生活的威胁,实实在在地跟人类生活在一起,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上的祭物和崇拜物,而成为人类家庭生活中的一个成员了。已经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物,而是一个要人类掌管其生活起居的俗物了关于“家”字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个会意字,表示房屋下面有猪,以房屋和猪两个事物构成“家”的。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野猪已经完全被人们驯化为家猪,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了。家”是上古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分食猪肉的公共场所。随着人类狩猎技术的提高,狩猎产品的丰富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公房”逐渐转化为少数人食猪肉的地方,“家”也逐渐演化为以人为主的私人化场所。猪在这里表示财富,所有又被称为“乌金”、《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所以民间认为,肥猪拱门,是表示招财进宝。
从文化品性来看,在一些古老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猪的这种“神圣-世俗”的双重文化特质。一方面,它扮演着与人杂居乃至通婚解救人类于危难之中的文化英雄,如在满族的传说中,满族的人类小伙子与一个野猪神猪小姐结婚并生下猪儿子,反映了人畜杂居的原始生活状态;又如“在洪水神话里,猪是神兽,作为天神的助手,向人类发出洪水的预告;在洪水中,以猪皮做鼓,充当人的避水工具,在洪水过后,协助人走出避水容器,在重整天地之时,又咬掉多余的太阳和月亮,使人类过上正常的生活”;又在“弃子神话”母体中,猪也往往充当解救和呵护弃子的英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猪又往往成为贪吃贪色、懒惰、愚笨的形象代表,如中国经典的猪八戒形象,历来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在天上它因为调戏嫦娥被逐下凡间;在人间,它又因为贪恋高小姐美貌而被剃度随唐僧西游取经,历经磨难,在西游途中也一直贪吃懒做。这种文化的双重性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相关联,也和中国文化的特质以及中国人对猪的观测和态度有很大关系。
总而言之,纵观历史我们发现,猪尽管从庄严肃穆的神坛落入低俗,成为懒惰、贪婪、低俗、肮脏、龌龊的代名词,但是有关猪与人共处、猪母救人等原型神化仍然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跟猪有关的风俗习惯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原始的猪情节仍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横看当今,猪肉仍然是中国人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猪仍然以一种全身而用的作为默默奉献着,尽管人们还在用“笨猪、猪头”等词语贬斥它,但是以猪为字基的语义场正在随着人们对猪认识的集体深入而悄然变化着,它开始拥有了憨态可掬、傻得可爱、肥得逗人喜欢等意义,从丛林中的大力士到人类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猪的文化意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吴承恩在他写的《西游记》中是通过神与神的对话,把人性中的食欲和色欲挥洒得淋漓尽致%高老庄情节前后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人的食欲的天性,猪八戒将高老庄一桌佳肴饕餮而尽没有剩下一汤一饭。坊间流传着一副对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世上爱八戒可笑悟空,横批:解放天性。回过头来再读《西游记》就会悟出吴承恩的真正用心是在褒奖猪八戒,从而达到宣扬人性解放的目的。
生肖猪的文化特征
在前面讲过的关于猪的崇拜中不难看出,猪能进入十二生肖并不意外,无论是猪的神话形象、作为祭品还是象征富足生活,猪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猪寓有吉祥之意。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据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曰: “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生肖猪被赋予聪明才智和寄予良好祝愿,让猪成为人们喜爱的灵性吉祥之物。
在民俗文化中,猪象征财富,这一观念,基本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汉语言文化中,猪被称作“金猪”、“乌金”。“乌金”蕴藏两种含义: 一是养猪积造的粪料,对于庄稼来说,可谓“乌金”;二是当地所养的家猪多为黑色,养猪致富视猪如同“乌金”。在民间习俗中,猪的各个部位都寄寓有吉祥的意义’在江西,猪头称为“神户”; 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叫“顺风”,在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头”,这种寄寓吉祥的称法,尽管最初源于猪灵崇拜祭祀,但也表达了人们对猪的喜爱之情。
从唐代开始,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音谐,“猪”开始成为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所以,在我国古代,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
传统年俗中,有哪些猪的元素?
杀年猪
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过年杀年猪是中国的一大习俗,人们会在春节前,约腊月二十五日杀年猪,过了“封刀日”即腊月二十六日就不能再动刀了。 浙江一带在杀猪时讲究“一刀清”,即一刀杀死’否则认为不吉利。进刀时屠户要讲一句“出世入身的话,小孩妇女不能观看,宰杀后,要将粘有猪血的利市纸压在室角或猪栏内,以示猪未死,猪毛要用吹火筒盛,开水全入桶后,把吹火筒的下端浸入汤桶,上端用口吹气,沿桶吹一圈,以示以后养的猪长得又快又大。刮猪毛时,要在猪头和猪尾各留一块毛,意为“有头有足”,然后将整只猪放在案上,猪头朝外,养主烧香及猪毛谢天地。最后将猪剖成两半,除新年食用外,其余的腌入缸中,以备年后再用。
贴窗花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猪日”
大年初三为猪日。大年初三(农历),这一天年俗有回娘家,烧门神纸,谷日忌食米饭等。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
阅读原文
来源|梨视频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文汇网|知否知否,“龙马精神”原来最早叫猪龙精神